欢迎光临江南手机app

江南手机app:中关村的播火者和保护神

来源:江南手机app    发布时间:2025-10-08 01:58:12  人气:506
江南手机app下载:

  在改革开放30周年和中关村建立20周年之际,我们回顾中关村的发展历史,看到中关村天翻地覆的变化,令人十分感慨。当新闻媒体聚焦中关村的时候,几乎所有的人都会想起第一家民营科技公司,人们自然而然地要问:是谁创办了第一家民营科技公司?它是怎样诞生和发展的?同样也会有人在问:是谁第一个支持了他们、保护了他们?我这里有一段真实的回忆。

  全国科学大会带来的科学春天使我们要创业的想法越来越强烈。1980年8月28日,在集体宿舍88楼103室,陈春先和我作了一次很长的谈话,他把在美国硅谷考察的详情向我作了介绍,我们两个人都非常激动,两个人的手紧紧握在一起,英雄所见略同,我内心的想法和陈春先一拍即合。“我们也弄他个中国的硅谷!”

  陈教授和我的事业心一下子共鸣起来,一个理论物理学家、一个工程师,两颗心相碰了,发生了无声的巨响,不闪光的火花。

  我激动地说:“我早就感到中关村地区的强烈反差了,大墙内外两重天,墙内是中国科学院,集中了那么多人才,是世界上知识分子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墙外是东升公社,不敢说刀耕火种,也还是一点科技的味道都没有的笨工业。”

  我们突然从经验中找到了一个新的启示:科协系统的学会“对!学会,我们都是等离子体学会的,学会很超脱,包容了那么多专家!”

  在陈教授和我的内心树起了一个信念和设想:要创出一条新路,在中关村建起中国的硅谷,形成一个新技术扩散区。思考之后便是大胆的探索,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个了不起的事业就从88楼103我的宿舍开始了。

  开始我们两个人预计将会遇到很大的阻力,但是,实际上在等离子体学会全体理事会上马上获得了全体理事的全力支持;当我和崔文栋、宛振斌、蒋涛等科学技术人员一谈我们的设想,立即得到热烈响应;当把这样的一种情况向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咨询部副部长赵绮秋同志汇报之后马上得到她的支持,科协的主要领导田夫和孙洪同志都明确表态,三方面力量的顺利组合,便诞生了北京等离子体学会先进的技术发展服务部。”

  一个星期日上午,崔文栋和我联合了几个热心的科学技术人员:宛振斌、蒋涛、连仲祥、张敏生等几名工程师,还有几名刚来的年轻大学生加班打扫了只有十几平方米的库房,放上一只旧三屉桌,收集了几个小凳子,这就是先进的技术发展服务部成立“大会”的会议室,也是北京第一个科技开发机构的办公室。

  欢悦又夹杂着严肃,窄小的会议室里我首先向大家介绍到会的同志。人还没介绍完,大家就用掌声迎接了一位“客人”,她就是被称做科协“领导”的赵绮秋同志。虽然老赵当时只是市科协咨询部的副部长,但她就是参加成立会的最高领导。老赵的应邀到来给这个会增加了一点点官方的色彩,给室内的人造成一点小小的激动。

  在这种激烈、严肃的气氛中,一个十分拥挤的会场上,陈春先教授开始讲话。他从三次到美国考察旧金山附近的硅谷、波士顿附近的“128号公路”所形成的两个“技术扩散区”,讲到中关村知识高度密集,有条件建成中国的硅谷,要搞适合中国国情的技术扩散区或者叫科技特区。接着就是我慷慨激昂的动员,陈述着宏伟的规划,立志要把中关村打造为“科技特区”,建设成中国的“硅谷”。在这个小得可怜的仓库角落里,几个“狂人”发出一个誓言,要建设中国的“硅谷”。

  赵绮秋同志的发言当然是最引人注目的,她代表市科协坚决支持大家大胆的探索和试验,转达了孙洪、田夫同志对服务部设想的支持。老赵的最后一句话就是“我愿意和大家一块儿干、一块儿探索、一块儿试验”。她习惯性地一挥手:

  “出了什么样的问题我跟你们一起承担相应的责任。要想改革就别前怕狼后怕虎!”在今天看来是极普通的话,在当时却有千斤重,这就是我们的上方宝剑!

  在这宁静而高雅的科学城里,在这个小小仓库的角落里开始了一场变革,北京第一个科技开发机构就在这里诞生,在这个仓库的角落里点燃了科技之光的第一颗小小的火种。日历正翻在公元1980年10月23日这一页上。

  春天的帷幕尚未拉开,不畏寒意的梅花悄然绽放在晨霜凝眉的枝头。1982年初春的北京正是春寒乍暖的天气,大部分人还是冬天的装束。4月初的一天凌晨,寒气袭人,在一辆无轨电车上,站着一位女同志,高高的个子,方方的脸庞,一看就是个非常能干的女强人。她就是北京市科协咨询部部长赵绮秋同志。

  她大清早赶路是为了一件大事。自1980年底以来,她一直为这件事东奔西跑,为它苦恼,为它欢乐,为它流汗,那是她心目中的一件神圣的事。虽然这件事引起了强烈的纷争,她还是坚定不移地支持这件事。

  在科协的领导下,她亲手扶植起来的北京等离子体学会先进的技术发展服务部,带头打开了一个新的局面,搞起技术扩散,搞科技特区,要把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这真是天大的好事她怎么也想不通:为什么有些人会那么不理解。要说服一些人真是很难呀!说服工作进行了很久,她很有耐心,她毕竟只是一个市科协咨询部的负责人,身份决定了她只能耐心地解释。

  北京市科协党组书记田夫同志是陈春先最早的支持者之一,孙洪副主席也鲜明地表了态:“对于陈春先、纪世瀛他们的做法,我们都是支持的。具体问题我们都有责任帮助。”等离子体学会常务理事会里都是很有名的科学家,大都是多年在传统体制中渡过科学生涯的。他们坚决支持我们的态度非常令人感动!

  赵绮秋还向北京市委组织部部长佘涤清同志作了详细汇报,请求市委支持科技体制改革,佘部长也亲切地回答:“只要是有利于改革,我们肯定支持。”

  1983年元月25日清晨,一阵紧急的敲门声吓了我一跳。邻居小王又喊又叫又敲门:“快打开收音机,听听首都新闻和报纸摘要广播!”

  喊声里带着高度的兴奋,我不由得心里一震,没完全收拾好就打开门冲到楼道里。88楼这里乱轰轰的,楼道里人们熙熙攘攘地在议论纷纷,广播还在继续,可是新闻已经播完了。没等我发问,小王就兴奋地冲着我大声地喊:

  “中央人民电台广播说你们在探索一条新路子,肯定你们了。”我真不敢相信自身的耳朵,是不是在做梦呀!我捏了捏自己的手,看看周围邻居们的谈话神情,这才相信是真的。我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难道是讲话了,不然中央台怎么会广播这条消息呢!

  方毅同志元月8日的批示:“陈春先同志的做法是完全对头的,应予鼓励。”指示传下来,服务部就好像久旱逢春雨,大家千言万语一句话,决不能辜负中央的支持,我们要重新干起来。

  围绕着如何落实中央的批示,海淀区工业公司二楼会议室里,聚集一批热心改革的“科学家”、“企业家”和“政治家”,大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协议签订了,起名叫 “北京市华夏新技术开发研究所”。

  1983年4月15日,在花园路6号乙门,这里突然热闹非凡,一批一批的学者专家突然闯进了海淀区标准件厂,原来生产螺丝钉的冲床声停止了,工人们也穿起了白大褂。就在这平凡的春日里,就在这平凡的街道工厂里,北京市第一个民办研究所成立了。北京的民办科技公司、电子一条街、新技术产业试验区就从这里开始了它新的历程。

  人们永远都不可能忘记在改革之初是谁第一个勇敢地站出来支持了第一个民营科技公司!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是中关村的播火者和保护神!

下一个:小红帽直播app永久回家 MBA智库